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
FOREIRN RELATIONS OF 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系  
授課教師
陳世民 
課號
PS4602 
課程識別碼
302 35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法11 
備註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講授範圍集中在鴉片戰爭(1840)之後中國被迫加入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近代國際社會開始,至國民政府遷台(1949)為止。課程內容在對此時期中國的對外關係及其所處的東亞地區之國際關係的演變,做一歷史性的縱觀分析。 

課程目標
目的在促使學生對於近代這百年來東亞地區,中國與各列強及其鄰邦的互動關係(中、日、美、俄、歐),具有足夠的歷史背景的認識,以利同學於日後進一步思考與鑽研有關中國及我國所處的東亞區域的相關議題。本課程亦嘗試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之國際關係理論做為分析之架構,以解釋近代圍繞著中國的東亞國際關係的演變,期使學生對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有不同於傳統的看法。 
課程要求
1.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10 %; 2. 期中考 -45 % 3. 期末考---45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指定教材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2001一千
明居正:「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期六,民八十四年五月,頁二五九~二七八。
徐中約 (Hsu, Immanuel C. Y.) : 「清季外交關係,1866-1905」出自:費正清(Fairbank, John K.),劉廣京編,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下卷,第十一冊 前書,頁一二三∼一三九。
衛藤沈吉 : « 中國的國際關係 (1911-1931) » 第二章, 頁八四∼一二九 ; 入江昭: « 日本侵略與中國的國際地位 » 第十章,頁五四○∼五九七 ; 蘇珊娜、佩珀(Suzanne Pepper): « 國共衝突(1945-1949) » 第十三章 頁787-853 出自:費正清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邵玉銘 : <1945至1949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 出自:邵玉銘 : 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 台北 : 傳記文學, 民69 頁四三∼一一O。
費正清 (Fairbank, John King) 著, 張理京譯: « 美國的政策和國民黨的垮台 » 第十三章,出自 :費正清: 美國與中國, 北京 :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0 pp.319-340。
鄒讜著 王寧,周先進譯 :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1941-1950 上海市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法圖有)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編,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香港 : 三聯書店出版 :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公司發行, 2005

六、參考教材: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民八三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 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六一。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82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民八四
王曾才: 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五南,民八二
崔丕:近代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總圖有)
黃定天:東北亞國際關係史,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法圖有)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 ; 張匯文等合譯 : 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北京:三聯書店, 1957(總圖有)
馬士 (Morse, Hosea Ballou) 著, 姚曾廙等譯 : 遠東國際關係史,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總圖有)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台北:商務,民八十。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期十一,1980年,頁61-106。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1839~184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四,(1976年4月)頁一∼二三。
郝延平,王爾敏:「中國的中西關係觀念之演變(1840-1895)」,出自:費正清(Fairbank, John K.),劉廣京編,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下卷,第十一冊(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II,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台北:南天,民76,頁153-216。
費正清(Fairbank, John K.) :「條約制度的形成」,出自﹕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I,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 頁二三三∼二九一。
約瑟夫,弗萊徹:「中俄關係(1800-1862)」出自﹕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 pp.351-390(法圖有)
信夫清三郎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1853~1972),北京:商務,1980。
杭特(Hunt, Michael H.)著: 項立岭,林勇軍譯:中美特殊關係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國與中國(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上海:復旦大學,1993 頁一∼一九四
費正清 (Fairbank, John King) 著, 張理京譯: 美國與中國, 北京 :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0 (譯自第四版)
王曾才﹕「英國對華外交與門戶開放政策」,出自﹕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民68, 頁67-226。
楊國倫 (Young, Leonard Kenneth) 著 , 劉存寬,張俊義譯 : 英國對華政策 : 1895-1902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1
鈴木隆史著,周啟乾等譯:日本帝國主義與滿州,台北:金禾,民八七,頁二九∼六七。
巴巴拉.杰拉維奇(Barbara, Jelavich)著 , 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 俄國外交政策的一世紀 (1814-1914) 北京: 商務, 1978 (總圖有)
馬洛澤莫夫 (Malozemoff, Andrew) 著, 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組譯 : 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 北京: 商務, 1977
美國國務院編: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著重1944至1949年之一時期(中譯本 : 中華民國外交部譯 台北市 : 該部, 民38)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第87輯 沈雲龍主編 v.6 台北﹔文海,民71
入江昭、孔華潤編:巨大的轉變:美國與東亞 (1931-1945) 上海:復旦大學,1991(法圖有)
王紹坊 : 中國外交史: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時期1840-1911, 河南: 人民社出版, 1988(總圖有)
吳東之:中國外交史 : 中華民國時期1911-1949 河南省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法圖有)
楊公素:中華民國外交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總圖有)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45% 
 
2. 
期末考 
45% 
 
3. 
作業 
0% 
 
4. 
報告 
0% 
 
5. 
出席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8  課程介紹與導論:
明居正:「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期六,民八十四年五月,頁二五九~二七八。
李恩涵:「中國外交史的研究」,出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七十七,頁四七~七二。
 
第2週
2/25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東亞及世界,鴉片戰爭及天朝體系之瓦解:中國被迫加入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近代國際社會
------傳統的東亞國際關係體系------天朝體系與朝貢國制度
------西方殖民勢力在東亞的擴張
------鴉片戰爭期間清廷朝野的天朝意像,及其衍生之對外政策
------戰後中國對中外關係之觀念的轉變
------戰後中國與西方國家外交關係的演變:條約體系的開始形成 
第3週
3/03  太平天國叛亂時期的中外關係與英法聯軍,東亞朝貢國制度的開始解體與主權國制度的建立
------列強與太平天國
------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處理外交方法的演變:總理衙門之設立、國際公法的應用與遣使駐外
------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與朝貢國制度瓦解的開始
------中法戰爭與中南半島之朝貢國的脫離:越南、緬甸與泰國
------其他朝貢藩屬的喪失:錫金、不丹與朝鮮
------朝貢國制度解體後中國邊陲地區的變化:蒙古、西藏與新疆之問題
------清季中俄關係:鴉片戰爭前後的中俄交涉:東北的鯨吞與西北的蠶食,由「聯俄制日」至中俄關係的惡化 
第4週
3/10  日本之大陸政策的緣起與侵華政策的發展
------西洋沖擊下日本的調適與明治維新後大陸政策的形成
------日本對中國宗主權及朝鮮之主權的挑戰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維持朝貢國制度的最後嘗試與此制度的瓦解
------戰爭的影響與三國干涉還遼所造成的東亞新形勢及列強對華政策的轉變 
第5週
3/17  1899年前的美國對華政策與中美關係,列強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 (1899)
------美國與鴉片戰爭,中國內亂,蒲安臣與中美關係
------1898年美國合併夏威夷及佔有菲律賓對其亞洲政策的影響
------中俄密約與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
------列強對瓜分中國的立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各列強的態度及其影響 
第6週
3/24  列強瓜分危機下中國的反抗
------反洋教鬥爭與八國聯軍
------辛丑和約: 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完整化
------義和團運動對列強對華政策的影響 
第7週
3/31  中國與日俄戰爭,及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新組合
------日、俄在朝鮮與東北的競爭
------英日同盟與日俄戰爭:圍繞滿州的日、美、俄關係 
第8週
4/07  日俄戰爭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新組合:日本帝國主義政策的成形與開展
------日俄協商體系的形成
------美國的金元外交 
第9週
4/14  期中考 
第10週
4/21  辛亥革命(1911)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1914-1918)
------中國之政權更替與列強
------日俄協商體制的強化:第三、四次日俄協商,
------外蒙、西藏之統治的動搖
------歐陸列強暫時退出亞洲舞台與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日本尋求東亞獨霸地位
------俄國革命(1917)與日俄協商體制的瓦解:俄國在東亞之角色的下降 
第11週
4/28  華盛頓體系時期: 北京政府的外交 (1920-1928),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與中國形式上的一統 (1928)
------亞洲第一次集體安全體系的出現
------廣州國民政府「聯蘇」反帝的外交 (1924-1926)
------北伐時期的對外關係 (1926-1928):革命外交
------中國的統一與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
------世界經濟大恐慌與日本的軍國主義的出現------日本雙重外交 
第12週
5/05  九一八事變 (1931) 與偽滿州國的成立,華盛頓集體安全體系的首次遭遇挑戰與瓦解
------列強之互動及對東亞均勢的衝擊
------東亞重回傳統的權力均勢與聯盟之現實主義外交 
第13週
5/12  中、日國內局勢的轉變與東亞政策的改變,七七事變 (1937)
------西安事變與「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轉變
------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的逐漸形成
------七七事變與中日戰爭的爆發 : 偶發意外,卻演變為全面大戰 : 內政因素 
第14週
5/19  從七七事變 (1937)到珍珠港事變美國的參戰(1941) : 美、日、中的互動
------中國的獨力堅持抗戰------日本速戰速決政策的失敗
------歐戰之爆發,德、義、日軸心國的形成,與美、日矛盾之上昇
------日本敗象顯現後(1943年)美國做為東亞權力均勢之主導角色的出現(直至目前)
------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支柱
------美國東亞與對華政策的轉變---「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政策(基本上以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
------開羅會議:美國支持下,中國以世界四強之一的地位出現於國際舞臺
------在美國之說服下,各列強同意廢除一切對華不平等條約
從七七事變 (1937)到珍珠港事變美國的參戰(1941) : 美、日、中的互動
------中國的獨力堅持抗戰------日本速戰速決政策的失敗
------歐戰之爆發,德、義、日軸心國的形成,與美、日矛盾之上昇
------日本敗象顯現後(1943年)美國做為東亞權力均勢之主導角色的出現(直至目前)
------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支柱
------美國東亞與對華政策的轉變---「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政策(基本上以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
------開羅會議:美國支持下,中國以世界四強之一的地位出現於國際舞臺
------在美國之說服下,各列強同意廢除一切對華不平等條約 
第15週
5/26  日本投降與雅爾達會議對戰後東亞國際關係格局的安排(1945),國共內戰的隨即爆發(1945)-----美、蘇、國、共四角關係的互動
------雅爾達會議:美國默認蘇聯再次以東亞強權地位的出現,中國未獲邀
------美國遠東戰區戰略的改變,與「使中國成為強國的政策」的消極化
------美國「壓力策略」與「有限地但無條件地支持蔣介石」的對華政策
------赫爾利綱領﹔「以有利於國民政府的條件實現和平統一中國」 
第16週
6/02  馬歇爾使命的失敗與國共全面戰爭
------馬歇爾綱領:「有限援助政策」(拒絕武力涉入)及其局限性
------蘇聯對國、共政策的演變 
第17週
6/09  美國「局部撤退、有限援助」,及「放棄國民黨」(包括臺灣) 政策的逐漸形成
韓戰的爆發與中共的參戰
------美國對華白皮書的發表,與中國大陸的赤化(1949)
------毛澤東宣布「一面倒」向蘇聯
------日本再次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支柱---美國大力協助日本的復興與東亞冷戰格局的逐漸形成
------美國遠東政策的失敗?
------美國遠東政策的大幅調整與東亞冷戰格局的形成 :圍堵中國與重新支持國民黨政府 
第18週
6/16  期末考